教育的目的,就是去簡短每一個人在生命探索裡,所付出的時間成本。
全人教育是以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而完整的過程,在生命的歷程中,透過全人教育可以縮短探索生命的時間,以有效率的方式理解自己,進而完整自己的教育。
全人教育明白一個人真正的組成是關於:「生命的意義、生命的向度及生命的深度」,
透過學習以瞭解更深邃的自己,而這正是目前現行教育所缺乏的部分。
什麼是全人?
全人的身心健康,就是我們迷失的一環,如何使我們的生活重回到真正的生命之道裡?全人教育就是一把關鍵鑰匙。
美國學者Miller(1990)認為全人教育就是一種全人的世界觀(holistic worldview)。本質上重「靈性」勝過重「物質性」。廣義來說,全人觀意味著人的「內在品質」,譬如:頭腦、情感、創造力、想像力、憐恤心、好奇心、尊重感,與實現自我的期望,這些內在品質有助於人類達到真正自我完成與社會和諧互動。
在現代社會,學校或社會教育,或許可以培養出學科、技術或辦事能力很好的人,但能否教導出擁有全人觀、快樂、懂得自我情緒平衡、擁有高情商,甚至是能夠更深入生命更高成就的人們呢?答案是否定的,反觀社會現象,卻越來越充斥著壓力、焦慮、身心亞健康狀態,以及憂鬱、抑鬱問題,有多少人迷失了自己、丟失了平靜與快樂,在不自然的環境中,都市現代化快節奏的生活,使我們吃不到自然的食物、聽不到自然的聲音、見不到自然的色彩、吸不到自然的空氣,甚至也感受不到自然的放鬆跟平靜,我們成為了健康的滯後者,生活成了一場犧牲幸福與快樂的生存競技場。
當你走入全人教育,深刻體悟到「生命的本身就是奇蹟」時,才正是開啟全人的大門,走入生命核心的時刻。
全人教育的核心終極目標
全人教育以協助每個人找回自己的本質,進而能從功能導向養成的「工具人」,進化成為「幸福人」
全人教育的核心終極目標,是協助一個人尋到他的「本質」 。然而,一個人的本質,涵蓋了靈性、神性和佛性等層面。
換言之,僅仰賴表層的見聞覺知和無心智的「感覺」,是無法真正體會到自己的靈性,也永遠無法看見自己的「本質」。
反觀我們目前主流的價值體系、社會文化以及教育體系,是否能夠幫助一個人找到自己的「本質」呢?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,應該不斷在省思的議題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原因其實相當簡單,因為我們的主流文化對於個體的要求,以及所提供的教育,傾向於功能性與表徵導向。這些要求和教育方式既片面、不完整、也很偏頗,因此對於人們價值觀的影響,就非常的「不全人」。
然而,我們受「不全人」的影響有多大?當一個人情緒化、以偏概全、以管窺天時,最大的受害是誰?而憂慮、躁鬱、找不人生的價值….,其最大的代價就是:「我不快樂」。
「全人教育」正是打破這種主流文化需求中,以「功能導向」和「表徵導向」的限制,它透過「全體觀」的生態教育、生死教育、哲學與藝術等教育,協助一個人用更「全面的觀點」來看待自己,並尋找到在自我意識之外的自己—「在我之外」還有什麼?。
全人的定義
生命的幸福圓滿,來自於時間和空間向度上的「全」
全人教育對於「全」的定義,有兩個面向:
第一個面向,指的是從出生到死亡,所有一切能夠圓滿生命的,稱之為「全部的時間」。
以時間作定義的全人,是有關生命階層的,如青年、中年到老年,從出生到死亡。
通過關注生命的各個時期,全人教育旨在培養人們在不同階段都能夠有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,以及對生命更好地理解並面對不同階段的生命挑戰。
第二個面向,指的是個人與社會、環境、生態、地球、宇宙之間的總體關係,稱之為「全部的空間」。
以空間作定義的全人,意味著教育應該超越個體的狹隘視野,涵蓋個人與其他人、自然環境、生態系統和宇宙之間的連結。這樣的全人觀促使人們思考「在我之外」,讓生命的限度擴展,不僅侷限於「人類」觀點,而能以總體生命為主體,來與世界互動。即對於更大的範圍的影響和責任,以及與周遭世界的互動。
一個探討時間跟空間完整跟完全的教育體系-「全人教育」
透過綜合生命科學、腦神經科學、認知科學等基礎科學的研究,深入了解人類在不同階段的發展、學習和成長。這包括青年、中年到老年等各個生命階層,並透過對生命的深入瞭解,促使個體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自己成長歷程中的位置,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規劃自己的生命軌跡。
通過探討空間的層面,全人教育將個人與社會、環境、生態、地球、宇宙之間的關係納入考量。這種綜合的教育方法不僅關注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,還關心個體與自然環境、生態系統和宇宙之間的互動。透過結合宇宙學、意識科學及靈性生態學等領域的知識,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個體在這龐大而神秘的宇宙中的存在,從而激發個人對於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等議題的關注。
這種跨足時間和空間的全人教育,不僅需要科學領域的知識積累,更強調以哲學思辨和藝術等方式進行思辨和呈現。透過哲學的深度思考和藝術的敏感表達,我們能夠超越傳統知識的範疇,探討非見聞覺知的領域。這種綜合性的教育方法,去理解和體驗超越物質層面的存在與意義,能夠進一步協助每個人以全新的視野,以更深廣的向度,活出全人生命。
全人教育的內涵
順應新時代未來的教育趨勢 ╴全人教育
全人教育並不是新的概念,幾個世紀以來,許多教育家及哲學家,如蘇格拉底、柏拉圖、奧古斯汀、盧梭等,都提倡全人教育的原則。然而,在每個世代,都必須重新依照該世代的思維模式及社會環境變動的趨勢,來重新定義全人教育。
1990年80位關注全人教育的學者專家針對美國《目標2000:美國教育法案》(Goals 2000:Educate America Act)提出「芝加哥宣言」並揭示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則,潘正德、魏主榮(2006)針對國內外全人教育文獻進行分析,均指出
全人教育旨在培養
- 重視科學理性精神,涵納生態與環境思維之地球公民
- 以藝術、人文的方式開發潛能,探索未知的自己
- 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,追求天人物我間和諧關係的全人
- 鍛鍊精緻思維的心智力,以成為能獨立思考的全人
- 能和諧處理人際關係與社交平衡的全人
- 培養通才,打破傳統分科教育的限制,能為自己生命找回平衡的全人
- 透過身心靈平衡而健康的「全人」健康概念
全人教育六大架構
啟發與開拓「全視角」與「全生命」的全人教育架構
全人教育六大架構,為生態教育、意識與認知訓練教育、藝術誘發的靈性教育、心智與高階思維教育、真愛學以及自然醫學及信息場教育。
透過全人教育,能以「全視角」產生全新的價值觀,來協助一個人找到自己的本質。
而「生命觀點全視角」的最大的敵人,正是人類被要求「個人價值功能化」、「個人價值主流化」、「個人價值標籤化」,這三項「窄化」了人類的視野與全知。
從全人教育六大架構中,舉例來說,其中就有三項教育,對於上述三個「窄化」有顯著的功能:
第一個是生態教育,讓人們看見生命的一體性與合一性。
第二個是心智教育,讓人們可以用精緻邏輯,看見不必要的恐懼、無由來的情緒,與不理性,都是可以被釐清的。
第三個是藝術教育,使人們可暫時跳脫主流價值的制約,而用藝術探索自己其他的可能性。
全人教育就如同在一間密閉又厚重的牆所形成的「自我」牢籠裡,打出三個可透氣的窗戶,讓人有機會瞥見自己其他的可能性,進而能用「全視角」看清自己的「全生命」,然後「全方位」才有可能發生。
藍米克全人教育12年來推動的各項課程中,綠色療癒,就是其中一個有利「生態教育」的具體方案。
「 MTW (全名 Mindfulness to Wellness ) 」與藍米克的奇蹟課程,就是「心智教育」的具體方案。
而大地舞者、F.B.A.花藝及水晶缽課程,就是用「藝術教育」,協助人們找到另一個充滿熱情自己的具體實踐。
現代人在高壓與混亂、新舊世代交替、科技與傳統的大混戰中,當一切都不確定,卻只有恐懼是確定的年代,「全人教育」是讓人靜定、喜悅的一劑良藥。
以全人教育六大架構–
支持Wellness五大要素
全人教育系統化架構,打破主流文化需求,以生命的全體觀幫助我們超越功能和表徵導向,支持一個人 Wellness 的生命平衡輪,包括身體(Physical)、心理(Mental)、社會(Social)、靈性(Spiritual)及心智(Intellectual)等五大元素。
因此全人教育六大架構之於 Wellness 的生命平衡輪,又稱之為「六大教育支柱」。
全人教育「六大教育支柱」簡介
1) 生態教育:以自然生態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,擴展以人類為本位的價值觀,從生態中學習生命平衡的智慧,重新看見生命的一體性與合一性。
2) 意識與認知訓練教育:以意識科學的角度拓展對於自我的侷限,包含大腦對於個體所產生的影響,有效協助每個人釐清自我認知。
3) 藝術誘發的靈性教育:透過藝術靈感的展現,找到靈感的源頭-靈魂。在藝術探索中找到和靈魂合作的方式,跳脫主流價值的制約,探索自己其他的可能性,產生更完整的人生目標。
4) 心智與高階思維教育:鍛鍊高階思維的心智力,透過精緻邏輯,讓情緒與下意識反應不成為生命的困擾,而能超越事物表面現象,透過深入思考本質和根本原因,有效地面對複雜的問題,進而擁有建構幸福生活的能力。
5) 真愛學(Loveology)教育:明白真正的愛是協助每個人的幸福,能用正確的觀念愛自己,透過靈魂學與生死學的角度,重新看待愛與關係對自己的影響,進而達到自我與社交的平衡。
6) 自然醫學及信息場教育:從生物能信息醫學的角度拓展自己對於健康的定義,並能以身心靈三方面的平衡,成為維護自己健康的依據。
全人教育一次解密
全人教育實踐途徑之研究分析
加拿大全人教育學者John Miller(1996)用平衡(balance)、總括(inclusion)與關聯(connection)來闡述全人教育課程理論的三向度。藍米克全人教育的全人教育體系引用這三個向度以實踐全人教育,以下為全人教育課程的三個向度:
- 平衡(balance,和諧)
在全時間與全空間的視野中,全人教育以生命的平衡為發展要素,它兼容理性與直覺、知識與創造、策略與視野,提供更具啟發性與整體性的觀點,改變片面的價值觀,不再讓偏廢某種功能性為主的功利主義或成功主義,成為影響你生命平衡的殺手。 - 總括(inclusion,包容)
以全空間的概念,重新盤整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,以更為整全的的視野,拓展對於周遭人事物的影響力與關懷,學習者從交流中成為「問題的解決者」,也從涵容中看見自己獨特的本質,並以其為發展核心,不受到主流價值影響,從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生命哲學。 - 關聯(connection,連結)
全人教育所重視的關聯,包含線性思考與直觀思考的平衡,探討心智與身體、自我和社群、人和地球、自我與真我,以及各種知識範疇間的關係(John Miller,1996)。而當一個人能夠串連起心智、身體、社會、心理、靈魂等五個面向,以全人的視野,重新拓展自我的侷限,並用正確的觀念看待自己,發展與彰顯自己珍貴的本質之際,將是一個從自我回歸真我之路,也是整全與合一的過程。